海南,除了有碧海蓝天、阳光沙滩和香甜的椰子外。其实,还有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民,以及不被外界打扰的原始村落。陵水县的疍家人就是这样,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海上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归,靠着捕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当1月凌冽的寒风在全国各地肆虐的时候,海南陵水县依旧温暖如春,1100多公顷的南湾碧波荡漾,600多家渔排星罗棋布,一间间小木屋散落在渔排上。人们在小木屋里吃喝拉撒,在渔船上养家糊口,数百年来,都不曾离开这片海域。这里就是疍家人的原始海上村落。
从空中俯瞰不难发现,渔排中间的缝隙就是整齐的街道,渔船在中间可以自由穿梭。疍家人在这片海域既可以自由交易,又可以就地养殖。同时,还可以扬帆出海,到更深的大海里捕鱼。
倘若从码头上远远望去,人们时常会看到疍家的女人们在渔排上或收渔网、或晒鱼干,偶尔也会回头与你隔水相望,神情淡然。而疍家的男人们大多都会顶着烈日扬帆出海,黝黑的皮肤写满了沧桑。
和其他村落一样,这里其实也有WIFI,也有电视,晚上也是一片灯火通明。唯一不同的是,这里被大海阻隔,在一湾碧水下多了几分神秘感。他们来自哪里,为什么会生活在海上?
有人说,这是一群被流放赶到海上终生不得回岸的族类。也有人说,他们受到当局者的压迫被迫逃到海上的流浪儿……
其实,疍家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的古越族。相传早在清朝的乾隆年间,福建和广东两地的疍家人划过汹涌的琼州海峡,沿海南岛东岸南下,直至海的尽头,也就是现在的三亚。并在此安顿了下来,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海南疍家人。
而关于疍家人名字的由来,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,也有的说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,像漂浮在海面上的鸡蛋。而更多的疍家人则认为,他们常年与大海为伴,与风浪搏斗,生命如同蛋壳一般脆弱,故称为“疍家”。
也正是因为常年漂泊在海上,时常遭遇台风的袭击,疍家人常常“出海三分命,上岸低头行。”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“疍家文化”。
每逢初一、十五都会上香,让神明保佑他们出海安全。并在日常的劳作当中编写了自己独特的《咸水歌》,他们出海打鱼时唱、织网聊天时唱,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,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的灵魂。
现如今,斗转星移,疍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登陆上岸,在岸上工作生活,在岸上盖房和娶妻生子,还有的年轻人考上大学后就留在了大城市生活,他们这一代人正绎着“鱼虾上岸学走路”的疍家新生活。
剩下的老人们依旧坚守在海上,延续着传统的生活。只是不知道,明天的明天,这片原始的海上村落会不会消失。
(文/图丨张富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