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,贯穿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。从婴儿时期拍手游戏,到学校里的老鹰抓小鸡,再到老年时的棋牌对弈,游戏无处不在。虽然过去人们少有深入探讨游戏的文化价值,但随着文化热的升温,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,逐渐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。人们开始意识到,游戏不仅仅是消遣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 文化心理学家指出,动物的运动欲望与生理需求密切相关。当功利性的活动无法满足这种欲望时,动物便会自发地进行“无目的”的运动。这种“无目的”的运动正是游戏的起源。游戏以其娱乐性、规则性和文化性,成为人们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。参与游戏的人们在规则的框架内,获得愉悦与舒适感,这种体验是无可替代的。 在古代中国,节日习俗中充满了各种娱乐活动,如蹴鞠、射箭等。这些活动不仅有趣,更有着严格的规则,体现了古人对游戏的重视。而登高、走月等活动虽有娱乐性,但因其随意性,未必能称之为游戏。古代人们在游戏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,使得游戏不仅是消遣,更是文化的体现。 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,虽然一些高等动物也会进行游戏,但这种游戏无法体现自我价值,因此不具备文化性。只有人类的游戏活动才能反映出深层的文化意义。中国的游戏史源远流长,从先秦时代的斗鸡、走狗、六博等游戏形式算起,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。考古学的发现更是将中国游戏的起源追溯到原始时代。 最近出版的《玩物采真:中国古代游戏史》一书,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和场景。这本书不仅展示了古代游戏的多样性,更反映了古代人民在文化史上的独特创造力。游戏史与社会史、生活史、民俗史紧密相连,社会条件和环境深刻影响着游戏的存在形式与特点。 尽管许多古代游戏已渐渐消失,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依然持久。通过对古代游戏的探讨,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古人的娱乐方式,更能从中领悟到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智慧。游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,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与珍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🎊 古人真会玩:中国古代游戏史的文化意蕴与历史解读